“垃圾分类其实并不难,或许可以从扫描二维码开始。”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柯希平带来了他对垃圾分类的新思考: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居民垃圾分类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柯希平
“我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元至300亿元人民币,如果能让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将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柯希平告诉记者。柯希平在调研中发现,垃圾分类的滞后也造成了大量垃圾无法实现再利用。“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垃圾分类的设施比较原始,主要是在居民区投放‘可回收’、‘不可回收’、‘其它垃圾’等类别的垃圾桶,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监督措施,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按照要求进行分类。”柯希平表示。
“另外,垃圾分类监督管理过程粗放,聘请义工或者督导员方式耗费巨大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很难持续执行下去。”柯希平说。为何不能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垃圾分类难题?“我们可以在各居民区设置智能垃圾收集系统。政府向居民发放统一印制识别码的垃圾袋,对垃圾收集现场进行智能监控,识别居民是否将垃圾放入指定位置。”柯希平建议。
为了监督居民是否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柯希平认为还可以在各居民区建造智能化垃圾分类检测线,利用自动识别技术识别垃圾袋属于哪个住户,然后利用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按照政府制定的标准对从各小区运输过来的居民垃圾逐袋检测。
在柯希平看来,随着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上述方案的每个节点都具备成熟的技术,具备开发实施的可行性。“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从收集、检测、数据分析、居民垃圾分类改进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培育垃圾分类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使垃圾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柯希平表示。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6日电)
COPYRIGHT © 皇冠入口(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8009988号-1 技术支持:35.com